剧情两星,多给一星给立意。

正如很多短评都提到:用力过猛。观众能感受到导演在很努力地把尽量多的“家庭事故”都表达出来,以求得更多人的共鸣。但在逻辑、程度和细节上把握太粗糙,给人感觉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导演调查的家庭样本量并不充分。

——————

形似电影神似mv

导演想表现青少年是最没有话语权的年龄段,没必要非在饭桌上说我最喜欢看的书是《时间简史》,或者不能表达“叔叔可能您不知道,我养过狗的,所以不吃狗肉”这种正当需求。包括吹啤酒瓶、和姐姐的小男朋友莫名其妙的发展、跑步去天文馆、把狗送去狗肉店等看着突兀的情节,都太像拍mv了,不是在讲生活,它不日常。

弟弟确实讨厌,又熊又巨婴又丑,但电影让我讨厌弟弟的原因主要是弟弟自身,家长做的从我的角度看倒无可厚非,除了女主说应该给奶奶道歉,爹说弟弟还小那里,以及前面提到的卖狗肉那里。说实话这俩都没住一块儿,就把小孩儿抱过来玩玩的频率,还是触及不到一些家庭核心问题的。比如接送上下学,比如住校走读,比如配眼镜的价格…日常啊,生活的细节啊,不是全围绕狗丢了这件事展开,生活有那么多“不平等”,随便搜集几个片段,都自然于用弟弟故意惹狗,狗叫半天没人管,非等到咬人了才把气撒狗身上这种离谱的想象力来表达姐弟之间“不可共存”的状态。

再说细节情感处理。爹是这样的,固执地用他认为的方式爱你,并强迫你接受,不接受就是你的错,你不孝,进而你们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他工作这么累在家还要受气。影片中的爹我看还并没有到偏执型人格障碍那个程度,他其实已经在维系两个家庭的关系了;爷爷奶奶更是小心翼翼。爷爷那句:“爷和奶还没有一条狗重要”把我笑到了,确实啊!我也是这感觉,至少在狗这个主题相关的事情上,他们基本已经做到能做的全部了。而我想大部分的现实是,在第一晚找狗未果之后,再提就会挨骂了。

——————

负面情感来源混乱

导演在整部影片中一直混淆了来源于家庭的痛苦,和成长之必修课的痛苦。狗丢了,能找到的概率很小,家长能想的办法只能是重新买一条,到这里为止,和狗狗分别的痛苦都是孩子需要自己去接受去释怀的,这不论在哪个家庭,只要生而为人,就得学习离别和死亡。女主半夜大喊大叫不回家就是单纯的任性,像家里给惯的。之后,家人狸猫换太子还逼着孩子也承认,这才是家庭的问题,这种痛苦才是导演需要重点演绎的。但观感上两者混淆在一起,就导致部分观众觉得太矫情,部分观众觉得很共情。

弟弟/二胎的部分,同样的,学会与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关注,也是成长必修课。哥哥姐姐还体会过一段时间独生子的日子,小崽子们生下来就没有独过呢。他们的确会在更漫长的时间里占据父母更多的关注,但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也会出现的情况。影片没有让我感觉到父亲很偏心,后妈更爱弟弟那是理所应当。前面也提到过,偏心的素材可太好找了,你买箱水果回家,你妈马上说给你弟拿点;你填志愿随随便便填了,你弟填志愿又请人又送钱的;你年级高按理说更累,你爸说你弟那么小就那么累他肯定比你累。这些生活细节有吗?没看到。反而是强行塑造一个烦人弟弟,通过父母对弟弟的包容迁就,来让观众站在女主角度感受寒心。寒心的点又混了,到底是在对弟弟恶心,还是对父母寒心?要真寒心,就该把重点放在父母“偏心”上,这个支点是在父母身上,向两边发散的;而不是由弟弟,推导向父母,再推导向女主。

——————

背景音是灾难,不说了。

最好的情节是餐桌屁话,这个很真实,导演比起家庭果然更了解餐桌。


狗十三(2013)

又名:狗13 /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 Einstein & Einstein

上映日期:2018-12-07(中国大陆) / 2013-10-11(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片长:120分钟

主演:张雪迎 果靖霖 智一桐 代旭 黄诗佳 曹馨月 聂鑫 周珍 

导演:曹保平 / 编剧:焦华静 Huajing Jiao

狗十三的影评

青蜓
青蜓 •
ChoN
ChoN • 狗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