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指善于品评美食、美酒的专家。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美食家。比如对饮食十分讲究的孔子、特别爱吃鱼的曹操、见识过各种山珍海味的杜甫,还有走到哪吃到哪的苏轼……
说起做吃货,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是吾辈楷模。


毫无疑问,苏轼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为他发明过一道至今都广受欢迎的“东坡肉”。



读苏轼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对于猪肉的喜爱,还专门写过一首《猪肉颂》 :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说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低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做。还强调一定要用不冒火苗的微火慢炖。

慢火微炖是东坡肘子的精髓,要知道,在东坡肘子问世之前,苏轼走了一遭鬼门关。因为他写的抨击执政者的诗文,被关进监狱,差点被置于死地。
宋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免于一死后被发落到黄州,狼狈的处境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他颓废沉沦,苏轼凭其坚韧的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对生活的热爱。
这不,他迅速调整了状态,研究起猪肉的烹饪艺术了。“猪肉颂”三个字看似滑稽,笔墨神行间,却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缓缓煨炖,不要催,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人生的感悟也需要时间,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必定不能成功。
后来苏轼去杭州做官,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苏轼爱吃猪肉,众所周知,大家便抬猪担酒来感谢他。
苏轼则让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与黄酒一起炖了,分给民众吃。当地百姓为了传送苏东坡的为人,便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除了猪肉,苏轼也爱吃鱼,包括黄鱼、鲈鱼等,常常自己动手烹制,还创制了“东坡鱼”。
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

想必我们都知道那首《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历来被认为是鱼类中的珍品,其肉味极其鲜美,但肝脏和血液却有剧毒,制作不当吃了会危及生命。
然而苏东坡却对其吃法颇有研究,在《物类相感志》中描述了河豚的做法:“凡煮河豚,同荆芥同煮五七沸,换水则无毒。”

令人惊讶的是,苏东坡还懂鱼病防治。他在《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以枫树皮投入水中则愈”的记述。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发现鱼类小瓜虫病的历史文献。
不瞒你说,小隐也喜欢吃鱼,但对鱼的认知仅仅分为“有刺”和“无刺”,可见,苏东坡对鱼的喜爱了解着实令人钦佩。



被贬黄州后,苏轼在《送乔全寄贺君》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可见他很注重养生,特别是素食养生。
他亲自操勺,首创素食菜肴“东坡豆腐”后,这道菜很快在黄州流传开来,后逐渐成为一道特色传统名肴。


兴许是年纪渐长,注重养生的苏轼逐渐将兴趣转向蔬菜、水果。
东坡羹也是苏轼在黄州时发明的一种美食,实际上就是荠菜和米煮成的米糊,做法讲究。
后来他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中写到:“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苏轼去了海南后,更是不会错过那边的海味,学会了烹饪牡蛎,并写信给弟弟苏辙称“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在海南期间,苏轼还尝遍了岭南各种水果,杨梅、芦柑、荔枝、龙眼、槟榔……没有他不喜欢的。
最喜欢的当属荔枝,不然也不会在《食荔枝》中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这是有多喜欢荔枝啊~


慢着,这话是不是有些耳熟?(通常很多女孩子会对着婚纱或钻石说,谁要是买给我,我愿意嫁给他!嗯……想不到苏先生也有一颗少女心呀。)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往往迁客逐臣到了这里,颇多哀怨嗟叹之辞,东坡却处之泰然,在一个个作品中表现出他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食物的执念,用他的话说就是:“以彼患废我食,不可。”苏东坡患了眼疾,医生劝他不要吃一些食物,于是他说,想用生病来劝说我,不可能的。

这么可爱的老头儿,谁不爱?
虽然苏轼写过不少有关食物的诗文,也创制了不少名菜,但纵观这个有趣的男人一生,美食不过是冰山一角。



苏东坡(2017)

主演:未知

导演:杨光照 / 张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