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中心人物化:

相较于之前徐童等导演的纪录片,这部《工厂》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拍摄对象的去中心人物化。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混迹于工人群体之中,似乎化身成他们其中一员,用摄影机记录下他“眼中”所看到的工人群众的日常。影片并没有聚焦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物,对他们的前史身世、家庭构成、个人命运进行纵向深挖,而是横向铺展,将镜头对准一个有一个没有具体姓名的工人,拍摄他们日常生活,谈话内容前后也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只是各个工人对于污染超标、拖欠工资、养老金、下岗出路等各种问题发表己见。与贾樟柯等人通常用具体某个或某些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变迁的手法不同,王兵则运用了大量的中景镜头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工人群像,产生了一种群体悲剧的效果。去个人化的手法与工厂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保持一致,这些工人如同工厂里的螺丝一般,是生产流程中的一环,不需要个性,只需要产出。生了病就送去疗养院集体疗养,如同零件除了故障就送去维修一样。

2. 重复的力量与弊端:

这部电影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重复。反复出现的在工厂中生产时的场景、反复出现工人们在休息室打牌、下棋、吹牛、吵架等情节。机械重复的日常劳作与并无多大变化叫的日常生活,造成一种压抑的、无望的、麻木的电影氛围。

1)火车:

影片开篇和结尾,以及片中转换章节时,都使用了火车行驶的镜头,伴随着工厂从兴盛一路衰败,直到最后关闭,而火车的行进却未停止。最后的镜头,火车工跳上火车前跟地上两位工人点头道别,而工人们却没能搭上火车,给观众一种历史轰隆隆向前高速驶进,而曾为中国经济腾飞付出几十年辛劳的工人却没能搭上这趟火车,给观众留下无比强烈的的震撼、

2)洗澡:

影片中反复出现工人们去洗澡的裸体镜头。也许是想表达一种裸体之时,人人平等之感。

适当的重复可以给观众造成观影记忆点,以及心灵上的震撼。然而,无选择、无调度、过度的重复则会使得影片过于冗长枯燥。对于并不是在大集体工厂环境中长大的像我一类的观众来说,在产生共情方面似乎就弱了一点。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2003)

又名: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 Part 1: Rust

上映日期:2003-09-07片长:24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王兵 /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的影评

阿绿
阿绿 • 东北
毛球
毛球 • 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