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伯恩斯坦(Bernstein),总是会顺带提上他的身份: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他的身影活跃在20世纪世界古典音乐舞台的各个角落。一个美国人,犹太人,双性恋。不管从任何角度看,伯恩斯坦都是一个令人争议的人物。作为第一个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也是充满争议的,那种豪放不羁的挑逗性的指挥风格与欧洲的“高雅艺术”似乎格格不入。但与此同时他的博采众长又不能不令人佩服。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致力于把欧洲的古典音乐带入20世纪的美国社会,从而诞生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西区故事》。对于伯恩斯坦来说,西区故事并不是最完美的。他一直在追求的人生目标,打破音乐的国界并提高古典音乐的流行地位,其实并没有实现。他永远在哀伤于创造不出一部最伟大的作品来创造历史。但对于20世纪音乐史来说,《西区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是划时代的。伯恩斯坦把美国的爵士乐与欧洲的交响乐的结合得天衣无缝;他把悲剧与古典艺术带进了一部本应属于工人阶级娱乐的百老汇音乐剧;音乐的深度与听众的可达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西区故事取材于1950年美国纽约西区贫民窟的少年帮派斗争——事实上映射了当时美国的来自于波多黎各移民大潮。而如何从音乐的角度表现这一矛盾成为了伯恩斯坦的一个主要目标。于是他重点采用了拉丁舞曲和爵士乐来表现这一争斗。爵士乐对于伯恩斯坦来说就如从小听到大的街头音乐,可谓是信手拈来。从本片一开场的序幕(Prologue)开始,就充满了爵士的味道(从音乐理论的角度,运用了众多爵士乐的因素譬如小三度音程(minor 3rd),大七度音程(major 7th),九和弦(dominant ninth),以及风格鲜明的附点(syncopation),行走贝斯(walking bass)等等,并且着重突出萨克斯及小号的运用)。

而让这些爵士乐因素得到升华的,恰恰是伯恩斯坦多年来受的古典音乐教育。这种极其不规则的节奏和不和谐的和弦运用(比如大和弦与小和弦的叠加)无疑是受到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斯特拉文斯(Stravinsky)。除了现代音乐对伯恩斯坦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曲式(form),对于乐思(motif)的展开也是十分讲究的。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组成每首曲子并且将整部音乐剧贯穿起来的其实是几个很小的乐思包括之前提到的大七度音程,还有很重要的增四度音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旋律节奏和和声上的丰富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曲子以搭配不同的场景。这种能力唯有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人才能够做到。

伯恩斯坦对于曲式的应用也体现在《西区故事》中。比如,在“Cool”这一场景中他用了赋格(fugue)的写法,为了表现此时Riff死后火箭帮们的不安。“Tonight”是这部音乐剧中另一个重要的片段,此刻的场景描写的是一个重要的夜晚,一个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的重要的夜晚——鲨鱼帮,火箭帮,托尼,玛利亚,还有安妮塔,而每个人都对着一个夜晚有着不同的期待。伯恩斯坦对于这重要场景在音乐上的编配把这部音乐剧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一个五声部合唱(quintet),由每个成员轮流唱出他们的声部,每个声部不管在感情还是旋律和声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渐渐地五个声部开始叠加在一起,通过复杂的和声连接起来,最终达到了在同一个时间表现5个角色的不同情感——可谓是整部音乐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伯恩斯坦并不是第一个在百老汇音乐剧中运用这种手法的作曲家,但他对于这种手法的纯熟运用成为此剧中一大亮点。

以上是对这部音乐剧从音乐角度的一点赏析——作为一部音乐剧,赏析的角度必然与赏析电影有所区别。伯恩斯坦是伟大的并令人争议的。他的多重性格在《西区故事》中的体现也是令人争议的。个人对这部剧以及伯恩斯坦是无比崇拜与热爱的,并且在不断地学习中,所以希望能写出自己的一点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又名:西城故事(台) / 梦断城西(港)

上映日期:1961-10-18片长:152分钟

主演:娜塔莉·伍德 理查德·贝梅尔 拉斯·坦布林 丽塔·莫雷诺 乔治·查金思 

导演:杰罗姆·罗宾斯 / 罗伯特·怀斯 / 编剧:Ernest Lehman

西区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