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应该拿出手大书特书的立意:“有好奇心,是好事。

但可惜,远远不够。

倒不是说全片就没有其他闪光点了,驴子的意象、陨石猎人的敬意,这些都是,但也只是闪光点,而“底层对好奇心的向往”这是本片唯一能放大的优势,但却并没有侧重。

我倒宁愿相信是导演心里门清,只是并不想把这一块当作重点,因为如果他真的是单纯水平不足,那《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彻头彻尾的庸作了。

如同片中那个把外星人骨头卖520块钱的农民一样。

甭管外星人骨头真不真...

我跟你聊宇宙,聊人类,而你之所以主动接近我甚至谈外星人,就只想着我兜里的钱?

要知道,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好的文艺作品,引导观众、塑造观众认知、最后回应观众。

越神的片子,回应的越丰富、越多维、覆盖面越宽泛。

不然为什么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是褒义词?

创作者不是不能自嗨,自嗨型名导多了去了,而是说对于好创作者来说,作品完成度高,根本不妨碍自嗨这件事。

而现在总有一批作品,光顾着表达,但是却从不引导,无论是不善于引导还是不屑于引导,那都是毫无争议的结果傲慢。

总有人拿着艺术片和商业片就该天然对立的荒谬结论洗地,然而其优点真的不能共存?

这到底是创作者层面的问题还是受众层面的问题?


现在的这个结局,太过于童话故事。

直白的就像一个奋斗片的结局是中了彩票。

这部片子到底谁在借唐志军这个形象表达底层中“心里有光,眼里有火”的那一群人,还是在消费那一群人?从片中展现的角度,很难说。

本片应该为此明确给个答案的。

但实际呈现的结果很显然是在消费人的信念。

本片相当两极分化的点即:表达所“开放”的部分多到令人发指。

很难说不是为了纯 “意识流体验大于一切”的受众准备的。

导演“刻意设计”的不给答案,海了去了。

我个人倾向于导演其实知道自己在干嘛。

他甚至可能清楚,本片的真正受众就不可能在乎,所以才肆无忌惮的在片子里狂塞人文浪漫元素。

反正我们这种“唐志军”反而才是那一小撮的“事儿逼”。


至少,从最终成片的结果来说,消费科幻圈印象、消费凡人的执念,这是板上钉钉的。

它甚至在消费这个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下人性中所溢出的那点“礼貌”。

仅这些, 本片的天花板就已经限制死了。

虽然 《宇宙探索编辑部》 是难得的亮眼之作,但优点并没有多到足以把电影整体架上优秀电影的地步,撑死了也就过及格线。

本片所呈现出的最终价值观,就是一种换了一层科幻外衣的“民粹主义霸凌”。

我倒是希望,也愿意相信创作团队的原始创作初心没那么傲慢。

但很可惜。

最终成品呈现出的,就只是通过“民科”这个皮,去羞辱真正的科学素养本身,再参杂一点点人类近几十年来顶级科幻文艺作品大树下对大众审美层面所结的“理科浪漫”的果,最终引来更多的是电影圈里一帮自视“人文感受大于一切”的“泛民科”受众们。


什么情况下就不叫消费了呢?

那就是创作者真的在不遗余力的想让受众走入自己的内心。

而不是把各个元素仅当作一个个单纯的素材去堆砌。

先甭管水平如何,至少当元素之间有强逻辑关联的时候,是创作者基本尊重他们的的时候。

而本片的闲笔,有点过多了。

比如:

角色设置: 除了唐志军、 孙一通,其他几乎所有主演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都很薄弱。

如果说秦彩蓉这个角色还有一部分“平衡” 唐志军过于不接地气的作用(因为她和唐志军的对照最直接),那气象站小哥那日苏、女粉丝晓晓的存在感就几乎都是群演级别的薄弱。

非要凑人数对应个西游记的隐喻么?那就刻意得有些过分了。

删掉他们,对全片的故事结构几乎0影响(虽然对全片的“吃瓜视角”基调影响不小);

如果拿更多的篇幅去刻画故事情节或者丰富叙事结构,全片完成度必然会更上一层楼,然而片中还是给了秦彩蓉、那日苏、晓晓大量的戏份,仅个人心态和人格塑造就着墨颇多。

然而这些表达最终用上了吗?

或者说,用上的地方,配得上得中前期的展现侧重吗?

还有:唐志军女儿部分的设计,全片加起来只有寥寥几句话交代,如果说这都不叫不完整,还有什么叫?然后基本如此不完整的部分,导演依旧在片尾特意加了一场哭戏。

甚至片中唯二两个有可能代表了社会对待唐志军善意面的那日苏、晓晓,导演对他们参与整件事的动机居然也都是模糊处理的。

至此,支撑“唐志军”信念感的东西就几乎零刻画。

这是主角人物形象不够立体的重要原因。

也就靠主演杨皓宇全程细致入微的演技,才挽回了大量的整体观感。

与此相对,片中并非是没有强逻辑关联的部分,明显是有花了力气去刻意设计的点。

比如:孙一通的台词、行为高度统一,这样无论是前期愣头青傻小子人设,还是后期“飞升”人设都是极其贴合的。

例如山林偶遇婚纱照三人组时孙一通消失了,几秒钟人就没了, 一帮人喊你喊多久都没动静? 后来解释是撒尿? 后期山洞再次消失,塑造唐志军惊慌情节时又出现:“哩吼那么大声干什么啦~”

这其中的刻意设计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总之孙一通身上疑点过多,但除了“愣头青”人设以外,似乎没有第二个选择能圆的住。

还有:孙一通日食前瞬移村广播站又回到众人眼前,这明显是一个刻意挖坑,但是导演没填。

还有:唐志军吃了菌子,直接把全片到底是科幻还是喜剧的界限完美的模糊掉了,非常鸡贼且俗套的叙事设计。

无一例外,这些设计都是利好于“多重解读”的。

这就很无聊。

创作角度上,甚至很无赖。

埋包袱一两个不抖还算OK,然而如果有大量挖坑不填的事,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或许这才是导演本就想要的。

通过大量的人文细节来所谓的“接地气”。

至于我们这帮真冲“电影作品本身”来的人怎么想,重要么?

恰恰就是要膈应我们这帮较真的“唐志军”。

反正真“吃瓜群众”,不可能和我们共情。

他们只会看热闹, 他们只爱看热闹,他们只想看热闹。

就像片头唐志军被卡宇航服里出丑时的街坊四邻的表情。

就像唐志军煞有介事梳理自己证据链时,编辑部的大妈们的眼神。

就像鸟烧窝村石球事件火了以后,村头卖贡品的大妈们的叫卖声。


如果这是一个正经高学历的严肃学术研究者堕入疯魔而被主流“大众朴素情感价值观”嘲弄的故事,那绝对火不了。

这片子好就好在,被嘲弄的是一个“民科”;

一个我们这些所谓的“科幻爱好者”也大都多会去反对的那种民科。

但不好意思,科学素养所反对的,是道貌岸然,是表善里骗,是迂腐本身,而不是要反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这片子坏就坏在,被嘲弄的是仅仅是一个披着“民科”皮的善良普通人。

而真正的民科糟粕,依旧在污染现实世界,没有被伤及分毫。

甚至搭着民粹主义的东风大肆扩张!

而 《宇宙探索编辑部》 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扇了一把风,其余再什么都没做。


唐志军是无知,但他也只是无知,他并不愚蠢。

他的生活遭遇,基本都来自于其认知的严重缺乏。

而不是他的性格和心态。

除此以外,他就是每一个有热爱生活之人可能成为的样子。

无非是热爱的是不是冷门或者小众爱好罢了。

他的疯言疯语,最多也不过是写成文章,发表在过气杂志上。

其中总会有一部分是真正有价值的。

是会被某一个读者消化吸收成为向往科学的种子的。

唐志军虽然不想融入大众,但至少还算愿意照顾大众情绪。

他只是孤僻而已。

他的善良、腼腆,他的执行力、执念。

这些特质最终却只是被一部分观众拿来解读成驴子脑袋上绑着的胡萝卜。


本片最大的败笔,就是让唐志军看到了他想看的。

无论是不是幻觉。

我们必须想象,唐志军是幸福的。

因为他笑了。

他终于笑了。

他笑得好看。

而屏幕前的观众,即便是真的能共情唐志军的观众,有多少人会真的发自内心随着唐志军一起笑呢?

我非常想,但我丝毫笑不出来。

现在的这个结局,太过于童话故事。

直白的就像一个奋斗片的结局是中了彩票。

如果导演没有吃蘑菇的模糊解读手法, 明确表达外星人是真的,也让唐志军因正确思维导致的错误结论,错过了见证事实的机会,最后却依然在自己过于牵强的多方证据链下间接的见证外星人,笑了,这时候的我,才会和他一起嘴角上扬。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荒诞的梦。

都有美满实现的结局。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

又名:宇宙编辑部的故事 / Journey to the West

上映日期:2021-10-17(平遥国际影展)片长:118分钟

主演:杨皓宇 艾丽娅 王一通 蒋奇明 盛晨晨 郭帆 龚格尔 洛翼云 罗娟 关云桐 王雪怡 郎武媚 崔丽淑 王禹 刘琦 孙晓晨 陈萍 宋敬东 谭天 何力 鲜志彬 李迪 傅春洋 唐颖 邓皓荣 李丹妮 张亚萝 王耀刚 

导演:孔大山 / 编剧:孔大山 Dashan Kong/王一通 Roy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