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茅厕表达恶臭、用垃圾表达作废、用噪音表达烦躁,或者,调用一些或时髦或深沉的手法来表示“高阶”,其实是“才华不够、形式来凑”的欺世或自欺。
这群人当中,也许真有大思想家,误把自己当成了艺术家。
还真有生逢时、未逢伯乐的千里马,古往今来,有几个?看见一夜成名就要去当明星,看到大奖五百万就去钻研彩票?
影片看几分钟后,就知道是低成本型,没关系,可是,我并不认为全片伪纪录片的、手持镜头晃来晃去就是高级,不过,作为外行的普通观众之一,我确实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手法才高级。
看完影片,我被薄雾般的情绪围绕着,又隐隐觉着与电影的隔膜,没有比较深的移情,只是与电影勾了勾手,就要转身再见。
主要是影片的立意。王主编作为杂志社领导,是严重失职的,没有领导大家去怎么样把杂志办好,高屋建瓴的审视杂志社的前景、规划发展或生存的道路,数十年如一日的寻找外星人,却没有想过国内外存在那么多的专业的科研机构,那么多的天文望远镜,还比不上一台满屏电磁碎花的电视机?
影片故事建立在欠缺逻辑的真实性残疾的基础之上,却又采用体现真实感的手持拍摄的纪录片手法。如果,不用这么较真,把电影当作黑色寓言故事来看?!
作为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电影来说,必然有其“美”的基础的规矩,你要说“创新就是颠覆”,那我这个普通观众之一,就只能避而远之。世上哪儿有什么不讲基本规矩的东西啊,自律才能更自由啊。
敲键盘之前,我怀疑是不是近期看电影看多了,感观变得更驽钝,或者,自己还不够“纯粹”,品鉴层级还够不上这部片子,现在,键盘敲到这里,脑子清楚了些:于我而言,这是一部“伪电影”。
“伪电影”有毒,对创作者是,对观众亦如是。“伪电影”往往有高级感,如同深藏蛇蝎之心的美女御姐。
覆盖世界的那些商业电影,虽然就是爽片,但毕竟还是电影,他们尊重了或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基本规矩。
《宇宙探索》,缺乏电影美感,立意基础残疾,那就只能是那位王主编的化身了:孤家寡人,坚持着又怀疑着,如果不是外星神迹终于现身几秒钟,他多半会疯掉,他对周边亲近点的人而言,也是一种负价值。
另外,王主编的表演,让人觉得有导演在取景窗里盯着在,很学院。
下面说说比较有感觉的地方。
影片开头,王总来到编辑部的情节,提到“品牌文化”,挺有意思,很真实。
影片后来,四川山村的风貌与人物,挺有意思,很真实,广播里念诗就有点不靠谱。
头顶一口铝锅的王一通,表演得不费劲,有些顾城的味道,建议拿个表演奖。
那位单亲家庭的志愿者女孩,表演也挺好,不算很漂亮,但足够试着交往交往的好女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