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很简单,代入就好,而且要有耐心。
这部片子的受众真的很小。首先4个小时的片长就已经劝退了很多人,压抑的主旋律和缓慢的剧情节奏又让很多人中途离开,最终看完的人里面,说应该剪短的又是一些。最终能接受原原本本的影片并欣赏它的,寥寥无几。而真正生活在这部影片的小镇青年们,看不到这部讲述他们生活与困惑的片子。
看电影之前,我以为片子讲的是绝望;看完之后,我以为讲的是向死而生的希望。回家睡了一觉,醒来再回忆起这部片子,第一个感觉就是:单调。因为单调,所以无聊,所以想要搞事情让生活有点波澜,所以屁大点小事儿都变得原则性的重要。小镇里的人总是有着离开的冲动,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生活在别处,可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离开。
中国北方小县城,与我成长的背景相似,却是多少自幼生长在南方或都市里的孩子所无法代入感受的环境。韦布的拉链连帽衫,宽大的运动校服,还有那肩带断了一半的旧书包——他就是我生长的北方城市里,街上无数的高中少年之一。尤其是那阴沉沉的冬日,路边脏兮兮的黑色雪水结成的窟窿冰,干枯的杨树干,走在路上的嘎吱声。
开头,我仿佛回到了18岁以前的家乡,看着自己的生活在大荧幕上展开。只不过我真实的生活,比电影里的还要无聊、单调,连个架都没打过,更别提看到枪了。穿着土掉渣的羽绒服,顶着寒风去上补习班,日复一日,每天只觉得过着学校—家重复的生活。不同于韦布的是,我那时在最好的高中,我还有一个希望: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单调的要死的城市,然后我的人生也会精彩。或者说,考大学,就是我的去看大象。
可是没能走出来的呢?也许就成了韦布、于成、王金。他们被困在那个芝麻大点的县城,为了钱烦恼,对未来迷茫,为了兄弟义气两肋插刀。那里没有道理,道理是主宰规则的社会人于成的,所以高中生韦布只能被打挨踹,退役老兵王金只能被女儿女婿逼迫去养老院。
买车票被骗讨公道反被打的愤怒,为朋友出头却反被欺骗背叛的愤怒,狗被咬死了想讨个道理却反被冤枉讹钱的愤怒。这个小县城里充斥着各色人各色的愤怒,他们得不到宣泄,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成年人把愤怒转移到老人和孩子身上,孩子转移到同龄人中的弱者,老人则默默的承受着。于是愤怒在传递链的末端,变成了默默无语的承受,弱者像吃屎一样吞咽别人对生活的不满。
大象为什么席地而坐?它不想离开动物园吗?可是它不能够。所以它的愤怒变成了白天的席地而坐,用不作为消极的表达着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无声的挣扎。小镇里的人们亦如是。
于成是不满的,父母不讲理、弟弟不成器、前女友嫌弃他,他把自己的愤怒宣泄到好朋友老婆的床上,害死了朋友。他不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走不出这个小镇了,什么都不会,只有在这里,他还是规则的制定者,这也令他感到绝望,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来宣泄愤怒。
韦布是不满的,可是他连发声的资格都没有。父亲冤枉他偷购物卡,他说自己没有但没人相信。他知道被冤枉的滋味,所以坚持为朋友出头,不惜和校霸对着干,可是因此被追杀被打,也只有承受的份儿。到头来发现朋友真的偷了手机,且根本不珍惜他鼓起勇气为朋友做的一切时,韦布才终于忍受不了了,站在铁路边,附和着火车轰隆隆的声音,一句句的骂着,你是个渣滓。
老年人的不满,是无声的,甚至没有力气去支撑情绪的起伏,所以更苦涩。王金靠着一条狗拖了好多年可以不去养老院,可是最后的陪伴也被大白狗咬死了。王金的女儿和女婿占了他的房子,拿着他的养老金,还逼他去养老院。养老院的老人们啊,一个个大白天坐在房间里,目光空洞,活死人一般,就像动物园里席地而坐的大象,一动不动。为年轻人让路,减轻子女的包袱,这些老人主动走进了牢笼,没有愤怒,甚至可以说没有绝望。选择去的那一刻就像选择了死亡,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单调的生活久了,愤怒没有了,隐忍习惯了,就那么坐着,等着死亡也挺好的。
当我不知道这一些的时候,还可以忍受;可当我看清了以后,却无法再继续。
所以后来,于成问韦布,如果你站在阳台上,这么高,你会想什么?韦布说,我会想,我还能怎么办呢。这一刻,我相信两个人都是明白人,奈何小镇里的其他人还没明白。
为什么要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人为了死而死,而是因为,为什么还要活?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才会选择死亡。自杀从来不是冲动,也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是放下了手中最后一缕执着,人就去了。
曾经我以为,努力过但失败了是痛苦的,信仰的破灭时绝望的,可是这部片子唤醒了我18岁咬着牙也要离开的、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对单调生活无法逃离的恐惧。为什么大家反对996?因为单调而重复的工作,做的越久越令人厌烦,生活也是如此。有点像上了手术台却发现麻醉失败,身体不能动,大脑却很清醒,看着生活对自己一刀又一刀,却无能为力。
最后一小时,他们终于出发去看大象了。其实他们只是想知道,大象为什么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他们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看到大象又能怎样呢?
王金说,你还年轻,看到那边有座山,以为到了就会不一样。其实到了你就会发现,都一样。最好的时候,就是你站在这儿,想着那边的山有多好,自己却不能过去。
这段台词我懂,我理解,可是韦布拦住离开的王金,说,走吧,去看看。
我欣赏胡波导演的第二个亮点,就是这句,去看看。对于年少的韦布来讲,去看看他没看过的山是一回事,可是对暮年的王金来讲,知道了那边的山也没什么不同,还是去看看,这心境就全然不同了。我很好奇,当我知道了那边的山也是如此后,我再去看看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去了,那山就和我以前见过的那山不一样了吗?这个问题就是,当我已经认清了人生的本质之后,我还要接着去挣扎吗?
也许是的,也许这一刻的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失望,觉得一辈子不过尔耳,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可是还是要接着走,心里带着期盼的接着走下去,去看看,别让人生停在阳台上的那一刹那。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完会以为,这是一部向死而生的希望片。自杀并不是最聪明的选择,但是是最容易逃避解决的选择。也许人生没有希望了,可是坐着的大象毕竟没有死,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仍然活着。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很好奇,不生不死的怪物,是以怎么样的心境生存着。看到了它,也许就明白进退维谷的自己,该怎么走下去。
片尾的黑夜,山脊挂着月亮,车灯照向前方,踢毽子的人们在听到大象叫声的那刻都静止了。席地而坐的大象,那叫声是惨烈,是愤怒,是不甘,是太多的情绪。就像这些去看大象的人们,也许囿于生活,可是内心还是翻滚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无论人生如何,只要内心仍有那么一点点的起伏,脚下的路就不会终止。
我认为胡波导演选了一个太艰难的主题作为处女作。波折的剧情和冲突更容易带观众入戏,去感受到主旨想表达的抽象概念,绝望也好,希望也罢,我也说不太清。可是在单调的背景下,观众如果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会很容易在漫长的背影下走失情绪,也不容易抓住爆发点。
长镜头,虚焦,总是从背影展开视角,大篇幅的面部特写,对肢体动作的掠过,我理解是导演在试图从人物表情长时间内的微变化,来展现角色内心情绪的变化。毕赣在地球的最后一夜中用的长镜头,是梦境一样的视角。胡波的长镜头,则让我感觉我一路跟在人物身后,仿佛在用他的视角看这个世界。
请的几位演员都非常的好。彭彭的韦布,把县城高中生的那种刚与怂结合的很好,有一种开窍前混沌的感觉。他表现出了韦布自己认识到了生活哪里不对劲儿,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不对的。尤其是他去找奶奶发现奶奶死了,镜头只拍奶奶露在外面的双脚,却没有给彭彭任何面部和动作表演的机会。我很喜欢这段,因为韦布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我还能做什么呢?印象最深的是彭彭那段咆哮,你这个渣滓。那声音里的情绪,是多层次且复杂的。
章宇应该是导演非常偏爱的,无论是开头他倚着窗户抽烟的侧脸,还是在火车站低头点烟的正面,都是无敌的立体。他的于成,不是我不是药神里,黄毛的执拗,也不是无名之辈里,胡广生的耍狠和死要面子。于成是清醒的,却又要活成混沌的样子,所以他这个人物自己就是痛苦的。他早就看透了,这小镇里的人都是一样的,可是前女友却看不清,非说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不喜欢去追杀韦布,甚至挺喜欢他,却因为要按小镇的程序办事,做混混的事儿。他最痛苦的就是清醒的认识到他只能活在这个程序里,走不出去了。所以他给韦布买票,让他去看看,希望他能走出这个小镇。
李从喜的王金,真是更棒。不卑不亢,也不怨天尤人,就是挨日子,多挨一天算一天。老头的狗被咬死的那段面部特写真是绝了,那个表情,我说不上来,看了就觉得心里空了。表现满的情感已经不易,可是表现空的情感,我想没有沉淀是出不来的。
还有王玉雯的黄玲。其实女性也有一条暗线,黄玲—前女友/好友老婆—黄玲母亲,她们在这小镇里的命运也是轮回的,慢慢连想象都走不出自身的限制。黄玲说她不想那么多,过一天是一天。小小年纪,她也是一头大象了。
胡波导演就是,我给你一个背影,你自己代入表情,这个电影你觉得好与坏,就在于你对这种情绪的共鸣有多强。你看到的就是他们看到的,希望你能感受到,他们感受的。
真的,年纪青青就想把空无力感这么抽象的概念拍出来,导演真的是牛逼。很可惜,最后他也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了,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是因为他拒绝将4小时的影片剪辑成2小时。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写完影评我才懂得,2小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小镇故事,4小时,你是真的用生命中的4小时去感受了很多人一辈子的单调、空虚、困惑、无奈。
其实,这世界真的很恶心。
可是如果不活的那么认真,也许还能忍受。
我还能怎么办呢?

大象席地而坐(2018)

又名:金羊毛 / 爱在樱花盛开时 /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上映日期:2018-02-16(柏林电影节) / 2019-11-02(日本)片长:234分钟

主演:彭昱畅 章宇 王玉雯 李丛喜 董向荣 王柠 赵燕国彰 朱颜曼滋 凌正辉 王超北 王雪洋 

导演:胡波 / 编剧:胡迁 Qian Hu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评

AngelicaZ
Angelica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