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短篇小说的场景是台北,要去的动物园在花莲。电影将故事搬到石家庄市井陉县,大象搬到满洲里。我实在难以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季不落叶的亚热带,也难以想象主人公们一切的行为不来自于“县城”这个地域。
看到井陉二字,唯一的联想是“太行八陉”,是千百年来人们东西向翻越太行山最重要的古道。电影中只能看到远景里的山,还是在高层住宅窗户外,也就意味着某种时间和空间都更深远的东西不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整个县城没有任何一个画面可以让人浪漫化地想起历史或地理。相反的,只能看到这个北方小城在近几十年的操劳。片中提到韦布妈妈在矿区卖衣服,可见是工矿业城市。旧城区破败的房屋看出小城已在衰落,而几处较新的住宅区(例如于城跳楼的朋友家)也在一片瓦砾之中,没有配套设施,缺乏生气,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冬天,路上光秃秃的梧桐树和灰色的路面、灰色的楼房、灰色的天空呼应,这种北方小城的气息太令人感到熟悉。
我喜欢结尾的深夜里,大巴车停下休息,乘客们鱼贯而出,在车灯下踢毽子。仿佛是传递了一点希望的片刻。但是此时天空中看不到哪怕一颗星星。此处当然是过度解读,只是我小时候也没见过星空,只见过麻雀这一种鸟。如果你也曾每天看着没有一颗星的夜,你也会明白主人公们为什么会认为世界恐怕再也不会好起来了。
一群偏执的少年、青年、老年硬要走死胡同,每个人看世界的视角都抑郁症晚期。但涂尔干《自杀论》早提醒过我们,心理学提供的个人心理问题、生命历程的分析忽视了社会结构因素。这个片子完全可以用布迪厄《再生产》解读,县城少年、青年、老年的苦闷完全可以看作是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机制。这一套机制在再生产权力关系、阶级构成和社会秩序的同时(片中的中年人?),必然会将一些无法那么温顺的人甩出这个系统。
韦布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他确实没有帮公园围墙里锻炼的老大爷捡掉出来的毽子,反而把毽子顺手踹兜,回头和那个老大爷互相对骂。他继续走,在全片中第一次笑了。这时候觉得很心疼。仿佛呼应副教导主任说,看别人折磨猫作恶,自己心里觉得“爽”。难道人性本恶,最终仍旧是自私自满,只能通过弱肉强食获得的优越感维生?但是,接下来他走到铁路桥下的一段,是我的一个哭点。韦布承载了很多别人的谩骂,而且别人的说辞头头是道、无法还口。他只能骂向空无一人的垃圾场,一连串普通的脏话,没有真正指向骂的对象或者使用自以为是的逻辑。他终究还是温柔的,没有给自己架构起一套自圆其说的话语,用于压制他者。不通过客体化任何一个他者而成立的弱者的主体性,也许是真正解放性的,但也许只是引向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深渊。
我喜欢《大象》也许在于“我不转弯”,让我想起《少女哪吒》里面的故事,意味深长的是这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县城少年。我喜欢镜头跟着人物的背影向前走,一直走到快要撞墙,才猛地转向。观影过程中完全没有因为镜头长、一句台词说完空二十秒而觉得无聊;相反,看美式悬疑片类型片的时候,我才会觉得节奏不适和虚伪。我所知道的真正的时间有大段的空白,有很多说出去的话消逝在风中。
片中人物之间的对白仿佛各说各话、不日常、跳脱逻辑,但正从此显现出日常逻辑的诡诞。老爷爷的狗被咬死,为什么要去找大白狗的主人,而且不是为了敲诈一笔钱,只是想告诉他?韦布买了假票,为什么不想个巧妙的办法要回钱来,或索性忍气吞声,而是一定要向一看就不面善的黑帮追讨票钱?我觉得即使这个世界上99%的人学会了一套正常的逻辑(例如大白狗的主人很自然地认定,“老人找上门说自己狗被咬死,就是来要钱的”),总有1%是学不会的。有太多的时刻,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从词汇到语法,根本不知道怎么诉说,怎么回应。
也许当我被一个人伤害,却仍想要去找那个人说话,不是为了一个结局(赔偿也好,道歉也好),而只是希望对方能够真正明白我感受到的伤害。
直到后来,因为不知道怎么说也因为没有人真正在听,人们选择沉默不说。
大象究竟意味着什么?老爷爷去养老院的一幕,看到一个个老人只是那样静静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呆滞,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席地而坐的大象。它也许意味着远方、未来,时间和空间如何推移,人都永远陷在荒谬的虚无中,看似奇异的大象也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

大象席地而坐(2018)

又名:金羊毛 / 爱在樱花盛开时 /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上映日期:2018-02-16(柏林电影节) / 2019-11-02(日本)片长:234分钟

主演:彭昱畅 章宇 王玉雯 李丛喜 董向荣 王柠 赵燕国彰 朱颜曼滋 凌正辉 王超北 王雪洋 

导演:胡波 / 编剧:胡迁 Qian Hu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评

AngelicaZ
Angelica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