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影视欣赏》课程的课程论文,文字比较书面化。。。
人间的悲欢离合几乎已经被写尽,可以说莎士比亚之后再无新的故事。所以无论是当代文学创作还是戏剧影视创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故事的匮乏。故事的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就戏剧影视作品而言,为了能够突破这种没有新故事的局限,逐渐发展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尝试用新的表现方式来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因为值得庆幸的是相比故事本身的匮乏,故事的表现形式却从未停止推陈出新的步伐。另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为相同的故事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也就是“旧瓶装新酒”。可以说《西区故事》就是一部成功做到了以上两点的舞台剧。
《西区故事》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发生的场景由16世纪的英国转换至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西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结有世仇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变成了《西区故事》中两个势不两立的分别由当地白人和波多黎各移民组成的少年流氓集团。而男女主人公则由莎翁笔下来自敌对家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变成了与两大帮派各有渊源的托尼和玛利亚。同样火热的爱情遇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巨大阻力,虽然在戏剧作品中,脆弱的爱情又一次夭折于残酷的现实,但同样的悲剧结局丝毫不影响爱情在观众心中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永恒的爱情故事结合深刻的移民问题,再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西区故事》这部1961年的作品能够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夺得11座小金人,并且一直被广大影迷奉为舞台剧的经典之作,所凭借的并非全是运气。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方面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为己所用是美国能够称霸世界的重要优势,另一方面复杂的移民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贯穿了整个美国国史。也许今天看来,奥巴马能够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事实足以证明美国社会对移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民以及移民的后代得以步入美国社会的核心,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正处于移民问题的高发期,“移民”一词还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西区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剧中波多黎各移民“鲨鱼”帮的头领贝尔纳尔和他的女友阿米达集中体现了移民内心的矛盾,并通过一段两人之间精彩的对手戏加以呈现。移民们一方面为能够成为一个自由的美国人而感到自豪,对融入美国生活实现美国梦充满了期待,所以很多人会像阿米达一样自豪地高喊自己“已经是一个美国女孩了”。另一方面又对美国本土文化保持着警惕甚至是抗拒的心态,就像贝尔纳尔一样不信任任何当地白人。这种矛盾也许是造成美国移民问题如此复杂的原因之一吧。
艺术创作总是伴随着对现实的批判,《西区故事》也不例外。影片开头就是一组纽约城的航拍镜头,镜头在掠过繁华的中心地区之后,停留拉近至西区的一个球场。这里是纽约的贫民区,聚集着移民和社会底层的人士。他们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这个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像当地警官对待他们的态度一样粗暴蛮横,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或者倾听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就是社会本身。片中有一段当地白人帮派头领李弗的精彩而深刻的内心独白,“我们只是在成长,我们自己也无法控制。母亲吸毒,父亲酗酒,我只好出来当混混。我们也很忧虑,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我们没有过错,我们只是被误解。”这种心酸与无奈虽然是通过轻松的方式吟唱出来,但对生活有所了解的观众都不难体会到背后的那份沉重。这无疑是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控诉,加深了全剧的思想内涵。
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西区故事》本质上是一部悲剧。男主角深陷兄弟情义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中,悲剧命运早已注定,就像两股力道往反方向拉扯,最后除了被撕裂已是别无选择。相比纯粹的悲剧性的描述手法,歌舞剧的表现形式更显生动有趣,尤其是前半部分不乏喜剧色彩,舞蹈动作更是充满活力。这种情绪的转换减轻了作品主题的沉重感,同时扩大了作品的情感张力。由于艺术欣赏能力有限,对一部音乐片的音乐和舞蹈不能做详细的分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即使是一个门外汉也会被这部电影所吸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片中多段群舞。两个帮派之间的正面冲突都是用独特的舞蹈来表现,配上伯恩斯坦的音乐之后,用强烈的节奏感和动作感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斗争气氛,双方之间剑拨弩张针锋相对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音乐与表演的巧妙配合所达到的效果不亚于如今用特效拍摄的动作场面,这就是艺术的效果也是舞台剧的魅力所在。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又名:西城故事(台) / 梦断城西(港)

上映日期:1961-10-18片长:152分钟

主演:娜塔莉·伍德 理查德·贝梅尔 拉斯·坦布林 丽塔·莫雷诺 乔治·查金思 

导演:杰罗姆·罗宾斯 / 罗伯特·怀斯 / 编剧:Ernest Lehman

西区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