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仓促写成,语言组织大有不专业和不严谨之处,个人倾向明显,图一乐就行。
从高中时在杂志上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简介开始,我就一直期待这部电影。流媒体上线当天,我借了个B站年度大会员蹲在电脑屏幕前刷新,即使是看了不少影评、有了一定心理预期的情况下,最终呈现的效果依旧让人惊喜。
用笼统的语言来概括,这部电影拥有文艺片的普遍特征(如伪纪录片的手持摄影、黑色幽默的陌生化手法等),却超越文艺片的普遍表达(表层情节通顺、情绪递进流畅,尤其是个人表达克制——原来国产文艺片,是可以不苦大仇深、不自我感动、不夹带私货的)。
很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和今年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重合度极大,但同样作为科幻题材的电影,二者走上了相反的求索之路——一个以宏大的灾难为背景向外进取;一个以个人的困顿为底色向内诘问。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很小,小到只用“民科”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唐志军是上世纪90年代科学热潮中创办的杂志《宇宙探索》的编辑,他坚定相信外星人能解答人类的问题,并坚持寻找外星人。在此间的30余年中,杂志逐渐走向没落,他和妻子离婚,女儿因为抑郁症自杀,这让他对外星人的执念更上一层楼。永远闪烁“宇宙诞生时的余晖”的电视雪花屏熄灭的第二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段超自然现象的视频,于是他买了站票,一路前往四川的深山。
然后,520元的腿骨悄然生长,大爷端坐在跑马灯碰碰车里说“不在这里,不在这里”;头顶高压锅的少年念起诗,日全食降下笼盖四野的黑暗,村舍门口的石狮子落满麻雀;唐志军骑上了失踪的驴,岩壁上爬满朱红色的双螺旋结构。
唐志军独自一人看到了奇迹——他信仰的一切,都是真的。他攥住手机,念出女儿的遗言,向能与外星人交流的孙一通问:我们人类存在在这个宇宙中的意义究竟什么?孙一通只是扒拉烤土豆,头也不抬:如果他们也不晓得呢?如果他们那么远过来,也是为了问我们这个问题呢?
到此,影片的存在主义内核全然浮出水面——“原来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在禅宗的语境下换而言之,就是法喜寺牌匾上的“莫向外求(但从心觅)”;在当代互联网的语境下换而言之,就是海鸥盯着远方“去码头整点薯条”。
最后,唐志军在精神病院的义演中正要念出给女儿写的诗,欲语泪先流。有影评将《流浪地球2》中的“这道题很难,爸爸也不会”缝进了这个场景。但是不会回答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又能怎么样呢?
就像宇宙的尽头是宇宙本身,生活的尽头是生活本身。
最后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几个场面:
唐志军脑袋卡在宇航服里近乎窒息,被吊车抬出刚撬下玻璃的窗户,无人认出的前苏联遗物从北京郊县光秃秃的杨树稍掠过,街坊邻居团团围住这个向往外星的民科,给予他航天英雄乘坐返回舱降落般的场面,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讥诮地响起;
孤身一人走出丛林的唐志军来到溪流边,他随镜头旋转身体的同时,拴着胡萝卜的驴如同《极乐迪斯科》中的伊苏迪林竹节虫一般兀然出现,从乱石滩抬起眼;
孙一通念出最后的诗,宜宾话在山洞中来回撞击得愈发空灵,唐志军的探测器发出高叫,千万只麻雀飞扑向洞口,外面天光密密匝匝地穿过,像层层叠叠的星云尘埃“带走所有人的名字”……
PS:我本来以为我是讨厌手持摄影的,现在意识到是因为我最早对这种模式的接触,是来自于娄烨这个满脑子下三路和骗廷杖的油腻老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