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5-09

幸福:失焦的幸福背影

今天看焦雄屏的《法国新浪潮》,讲到左岸派的阿伦·雷乃和瓦尔达时这样说,他们受到布莱希特“疏离”理论的影响,都不鼓励对角色的认同,所以对角色背景及个性提供的资讯很少,角色常常没有名字,没用清楚的职业,没有记忆或社会关系,甚至没有思想、心里深度。

“没有思想,心里深度”——让我想到了这部《幸福》,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几个月前,在BU图书馆的小隔间里翻到的录像带。依稀记得片中主角不鲜明的性格和模糊的脸孔,看完只感觉看到了一个平面的小品。
将近半年过去,看到这句话,才知道或许瓦尔达是刻意的要将人物类型化而不是细节化,所以并没有传统的五分钟内把主角凸显出来(而是把主角混入背景中,混入生活中),也没有大段的心理挣扎。男主角就像孩子一样单纯,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爱你,我也爱她。他对情人也说着同样的话。

电影的名字叫幸福,简单的却没有人能抓得住的幸福。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因为它的平面化,因为它对人物心理的屏蔽。我一直心念着《柠檬树》里律师闻手指的细节,如此的人物才算有血有肉,也只有这样的人物身上才有灵魂的悲剧。

可是或许这部电影的精彩就在于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更应该说,是普遍性。就像电影的封面一样,失焦中的一家四口,他们的面目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被符号化了的隐约背影,这种刻意的模糊性实际上正是一种普遍性的表达。

恰巧今天一个老师在讲莎士比亚时讲到,每个人都是既在看戏又在演戏,其实我们都在一条小溪里走过,到了十几岁要谈恋爱,到了三十几岁要创业,到了四十岁要开始学着享受生活,每个人都在重复这一场戏。(我在下面捧着小团圆,庆幸这一句话没有丢掉)
……

再回来,这部电影就是人生的一场戏。两夫妻在野外做爱的那个片段是多么美,在片刻的情欲之后就是妻子的死亡,我更愿意相信她是自杀,灵魂飘散在水波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镜头去讲出她对爱情的坚持或绝望……


有失去有得到,可是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
所谓的思想和心理深度都被隐去,因为我们都是这样无知无觉地活着,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一直一直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都需要的——幸福——

幸福Le bonheur(1965)

又名:随机行事 / Happiness

上映日期:1965-10-01片长:79分钟

主演:让-克洛德·德鲁奥 Claire Drouot Olivier Drouot Sandrine Drouot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 编剧:Agnès Varda

幸福的影评

巾城
巾城 • 短评